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無題之三

 

 

 

無題之三

大漠黃沙飛,

征古幾人回。

西出雁門關,

問君何時歸。

 

禮拜六的午後,工作實在無聊,我這個小小腦袋又不安份起來,突然心裡起了個句,又把幻想之情節,順口題詩唸出,倒也有趣。

戰爭起因有很多,不外乎是為了國家經濟利益、民族主義、宗教思想、政治人物的個人野心等因素,但受害最深的總是平民老百姓們,因為打仗總需要兵吧!那眾多的兵源多是來自社會底層,不管你願不願意,被徵招就須前往,那種丈夫出征不知生死,不知幾時回的擔心痛苦、內心煎熬,我想我是很去難體會的。99.11.20(六)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西元前201年, 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于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于閼氏(匈奴王的妻 子)才得以解脫。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倡狂的南犯,著手反擊。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 立下汗馬功勞。  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後擁,浩浩蕩蕩,出塞和親的。

到了唐代,雁門古塞漢相爭,群雄逐鹿,戰事連綿。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據說,突厥進犯雲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薛仁貴脫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 (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 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後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元明時期,雁門舊關廢棄,新關又起,雁門戰火漸趨平息。時至清末,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辱國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狽出走。他們過居庸、宣化,經大同,又在雁門留下了逃跑的腳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