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2010第三屆林口盃自由車錦標賽紀實

騎在西濱公路,我並不陌生,今天並不是自己獨騎,也不是跟幾台車友一起練騎,而是參加第三屆林口盃自由車錦標賽。我這組35-39歲組,在大集團前方領騎的選手並沒有把速度拉得很高,也沒有看到有想要單飛脫逃出集團的選手衝出,以我的實力只能安分在集團中跟騎、摸魚打混,剛好阿超也在旁邊,我們就閒聊、打屁起來,這小子還真厲害,昨天才去台中清泉崗TUAA繞圈賽,今天又來騎林口盃,不會累啊!由於這次比賽路線很短,身上只帶一包POWER BAR GEL跟車上的一罐水,輕量化一些些。好險有去年林口盃的經驗,一出西濱公路,我馬上追上主集團,緊緊得跟著,不然萬一落後太多,想要在追上這高速火車頭可就難了。

經過高架橋下,被斌哥的加油聲嚇到,原來躲在集團中混,被他看到,不過也沒辦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集團迴轉過彎時,是整個集團較危險的時刻,須格外小 心,以免一起雷殘或遭魚池之殃給波及到。 經過這一、兩年的大大小小賽事,我漸漸的抓出自己的定位屬性,常看公路車比賽的朋友一定知道,在職業選手中,通常分成幾種類型的選手,如一、爬坡型選手, 體型較為瘦長,如Anthony CharteauAndy SchleckDenis Menchov等。二、衝刺型選手,體型較為壯碩,如像Alessandro PetacchiMark CavendishThor Hushovd等。三、全能型選手,如Alberto ContadorLance ArmstrongCadel Evans等。每個人的體質,紅肌、白肌在肌肉中的比例,天生就不一樣,再加上後天的訓練方式,及個人的習慣、喜好,造就比賽中,每位選手擅長、拿手的賽段不同。如果一個人的骨骼肌中,擁有極高比例的快縮白肌,那麼此人的短時間爆發性運動能力就會極佳;如果骨骼肌中,擁有90%以上的慢縮紅肌,那麼這個人就很可能是馬拉松比賽的冠軍常客。一般來說,人體骨骼肌纖維類型的比例高低,主要受到遺傳與環境 (訓練與否)因素的雙重影響。而我是把自己定位成長途耐力偏爬坡型,也或許是自己年紀已過三十五,心肺功能逐漸下降,在短時間、高強度類似計時賽的路程,實在是成績難看得可以,只有在長距離的賽事上,成績才稍微好看一點(其實我在爬坡能力上也不強 )。

剩最後幾公里了,一轉進縣道106開始爬坡,集團開始分裂,實力好的四、五位選手馬上抽車衝出,形成第一領先集團,而我實力懸殊,想追趕也追不上,只能乖乖得在第二集團中努力騎著。剩最後一段坡,換到小盤,飛輪變速到24T,用最後一點力,努力抽車慢慢前進,終於到了終點的祖師公廟。心裡只有一個想法,公路車賽真得好好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