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桃米之鄉

 

戲水的兩姐妹

星期六接近中午,兩個小朋友在南投埔里近郊的桃米親水公園戲水,在大太陽底下玩得不亦樂乎。老婆怕她們姐妹倆曬傷,早已幫她們在身上抹上厚厚的高係數防曬油,我則躲在一旁樹陰下拿著單眼相機,對焦在她們身上不停的拍照。池中乾淨的活水是由旁邊的桃米溪水引進,完全沒有一般游泳池消毒水味,池子淺淺的,是專門設計給小朋友玩的,如果池水深一點的話,今天天氣這麼熱,我也很想跳下去游一游,看可不可以趕走那滿滿的暑氣。

每每參加賽事,就順道全家一起出遊,當然這次也不例外,隔天就是2011NeverStop永不放棄-挑戰巔峰-武 嶺賽,提前一天到埔里鎮住一晚,先到附近景點走走。之前聽晨騎團的阿棠哥提過桃米生態村的紙教堂和親水公園不錯玩,很適合親子同樂,我家沒去過,剛好這次來埔里就想到來這邊走走、看看。早上六點多從桃園家中出發,沒塞車開車到桃米村才九點多,利用衛星導航很輕易就找到桃米村的紙教堂,現在的科技真的是越來越方便,記得以前出門玩,車上都放一本地圖找路的,有時候迷路,還要停車向好心路人問路。

一進紙教堂園區,或許是我們很早到,遊客尚不多,旁邊有條小溪,我家的小姊妹,見到好多大隻的溪魚在溪水裡,不斷的驚呼,原來這條桃米溪,有護溪保育、禁止垂釣,怪不得有好多魚在溪水裡頭游啊游。園區裡這棟不可思議的紙管建築於2008921號在桃米社區中開放啟用,其實這並不是一棟新建的建築,原本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後,一位建築師阪茂先生為倒塌的鷹取教會建造了一座紙管教堂,現在這間象徵著地震重建意義的紙教堂帶著不滅的精神遠渡重洋來到了桃米社區,沿續它震災後重生使命。紙教堂內共有五十八根紙管支撐起整個教堂,這五十八根紙管構成的橢圓型空間構想來自於巴洛克時代的羅馬教堂。

室內與室外的長管椅也都是用紙製作的,教堂裡使用溫暖的黃色燈系,給人一種溫馨沉靜的感受。傍晚時分,溫暖的橙黃燈泡照亮了整座教堂,與倒映在水面上的教堂光影成雙,黑夜裡讓人充滿了重生的希望和勇氣。紙教堂旁建有的「PaperDome新故鄉社區見學園區」,裡頭有自然農法的「農之園」,推廣在地農產的「食之堂」,推行創 作工藝的「市之集」,藝術與生態結合的「藝之地」,強調學習的「學之房」以及讓人親自動動手的「工之坊」,讓紙教堂不僅是震災後重生的建築指標,也是回歸自然生態的園區。

十多年前讀二技時,曾在學校裡參加噶瑪蘭團契這個社團,它是一個基督教社團,那時對聖經裡的教義,充滿著興趣,成為一位慕道友(尚未受洗的非基督徒),在寒暑假還參加了幾次的福音營隊,直到現在依然對基督教這個宗教頗有好感。我想不管是教堂還是各種寺廟,對於虔誠的信徒們,都是安撫心靈、讓人平靜的殿堂。現代科技的進步,常常會使得人類自以為偉大,其實隨便一場大自然的災難降臨,人類的渺小、卑微、無助便原形畢露、一表無疑。天氣真的很熱,逛沒多久,兩個小 朋友吵著要喝飲料,門票可以抵餐飲,走到園區餐廳點兩杯飲料給她們解渴。我並沒有向我們這對小姊妹解釋這座紙教堂的意義,因為看來她們只對玩樂的部分感到興趣,那就是園區裡生態池子的魚、停在花朵上的蝴蝶、暫時一動也不動的蜻蜓,這些才是平常在都市裡看不到的玩意。

紙教堂的對面是桃源國小,小朋友看到裡頭的盪鞦韆、溜滑梯,嚷嚷的要進去玩,做老爸的怎麼忍心擋住她們的童心呢?大搖大擺的讓她們倆暫時衝進去占領這座國小,讓笑聲迴盪在這小小校園操場中。100.08.20(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